一番小插曲过后,众人还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了雷达数据上面。
数据总共有两组,一组是原始的,另一组是经过识别算法处理过后的。
除了用于对照之外,其实这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别,本身也可以作为判断目标性质的依据——
由于雷达显示器并没有专门进行设定,所以输出到上面的结果都是一个圆点。
但在后台的运行日志中,却可以明显看出不同。
最直观的就是,后者相比前者,数据层次更加丰富,或者说是鲜明。
“1和2这两个目标,四个方向,各自两组数据,第一组直接被隐藏在了海面杂波里没看见,第二组看见了但也很微弱,应该就是模拟的潜望镜……”
“3到16这几个,RCS倒是都挺大,但是在第二组数据里面就暴露出来了,跟36、37、38这三个目标的信号特征完全不一样……考虑到数量上的区别,前面那十几个应该是不同的大型角反射器,后三个应该是那三艘真正的军舰……”
“17和18,四个方向探测到的信号特征几乎没有区别,应该是小型的角反射器,用来模拟快艇或者巡逻艇的……”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