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运8这个平台虽然以常浩南的视角看来哪哪都很糟糕,但35吨的空重体量绝对够,在特地增大了垂尾动作面的面积之后,这个看上去十分夸张的天线最终只是导致空警200在起降过程中对风力的要求减小了大概2m/s。
大概四分之三级风的程度。
相当可以接受了。
在京航大学的超算操作机房里面,王晓模站在常浩南身边,看着面前屏幕上的3D模型,以及一行行闪过的模拟计算结果,有些感慨地说道:
“哪怕搁在一年前,我都很难想象,航空系统的同志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拿出一架新飞机来……”
“这个么……一方面平台本身就是现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仰仗您那边提供的天线对我们的工作比较友好,所以设计难度不大。”
常浩南说着敲下回车键,把数据和模型一同保存下来。
倒不是他恭维对方。
王晓模提供的高性能雷达设计与封装方案保证了天线本身的相对轻量化,这确实为老迈的运8平台省去了大量结构设计工作。
尽管运8三类平台在纸面上有20吨的最大载重,但任何运输机,尤其战术运输机和客机,在设计的时候都主要是考虑货物均匀装载在整个货仓内的情况,而不是大件集中载荷——那是安124/C5或者至少安22这个体量才会考虑的问题。
如果天线本身的重量太大,就需要对运8的结构进行额外补强,那样的话,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的问题就太多了,哪怕是常浩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