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01章 试飞员的“护身符” (5 / 7)

作者:十月廿二 最后更新:2025/7/2 22:55:25
        F16在座舱设计上采用了相当激进的侧置杆位加力回馈控制逻辑,在理论上可以大大提高飞行员操纵飞机的便捷性。

        然而实际反馈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力回馈的控制方式实在过于反人类,几乎完全抵消掉了侧杆设计带来的操纵优势。

        尽管F16本身的飞行性能相当优越,但带给飞行员的“用户体验”却非常一般,大多数包线下的飞行品质都在二三类,只有极其狭窄的一类区。

        有点类似F1赛车,高性能,但难开,属于妥妥的高手向装备。

        这也导致F16的双座型号比例远远超过几乎任何其他飞机。

        而歼10在控制逻辑上都吸取了这一教训,选择将力回馈和位移行程回馈综合起来。

        实际上,后来所有的三代半和第四代战斗机都采用了类似的策略,这或许是当年水平还十分薄弱的华夏航空工业第一次在某个方面引领潮流。

        不过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飞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前人经验可供参考。

        只能让雷强自己上去摸索了。

        “操纵杆方面给试飞员同志的压力确实比较大,这毕竟是世界上第一架采用这种控制逻辑的飞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