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在华夏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行列内,就出现了一个传说。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对于当事人常浩南来说,他的任务确实最为繁重,不仅要负责完成软件的第一部分,也就是针对强耦合多场问题所开发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降维方法,还要解决其他人在项目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对提交给自己的程序进行功能测试和debug。
编写程序本身对于常浩南来说倒不会消耗太长时间,时工作制足够完成。
毕竟他已经破天荒地花了1500点“巨款”,让系统直接给出了结果,在工作效率这块自然也是提高到了一个他自己都有点不太敢相信的程度。
问题在于后面两个部分。
这个年代可没有后世那样发达的高速互联网,允许软件开发者即便相隔万里也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64K国际专线的网速如果用来传输代码的工程文件,那恐怕整个项目组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要干等着。
所以只能是搞集中开发!
同时,在宋建的安排下,华夏科学院也提供了鼎力支持,为项目组授权了所有曙光系列超算的高级应用权限。
文件层面的优先级仅次于在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核试验之后启动的核爆模拟项目。
但考虑到哪怕是模拟核爆也不可能天天都做,因此实际上就是最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