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我先试试。”
很快,在常浩南的指导下,一个新模型就被导入到了电脑里面。
“好像跟卫士1完全不一样啊……”
常浩南看着面前一辆8*8底盘发射车上面的6根矩形定向管说道。
哪怕是个纯外行,也能看出来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别。
“而且你这怎么看着更像是导弹了……”
“毕竟技术进步了嘛。”
芮晓亭一边说着一边对模型进行最后的微调:
“之前那个底盘是92年那会选定的了,无论是承载能力、越野性能还是稳定性都不是很让人满意,正好现在万山特车正在跟明斯克汽车厂合作,计划明年开始生产国产化的运输-起竖-发射车底盘,我们就暂时先用MAZ543的参数建了模,等到以后再微调。”
尽管弹性支撑理论不再要求车体在发射过程中保持绝对的刚性,但为了火力密度和车体寿命考虑,振动幅度和周期也不能太夸张。
“至于定向管……其实这个已经可以算作发射箱了,两个发射箱是一组,每辆车装备三组,这样打完之后可以不用费劲再装填,把提前准备好的新发射箱放上去就可以继续打第二轮,根据我们的计算,这样可以把两轮发射之间的火力间隔从大概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以内,不过这个功能必须要同时购买我们专门设计的再装填吊车才能实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