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十号工程1001号原型机的机体生产过程中,132厂就已经把过去华夏航空工业常用的自由锻压工艺改为了模锻压工艺。
歼11的机体隔框目前还是由俄方提供,不过之前在三座门的庆功会上,601所就已经表示,他们和苏霍伊方面确定了将原来的拼焊法换成模锻压的改进思路,这样可以缩短不少生产工时,还可以给原本超重的机体减轻一些重量。
但歼10这个最大起飞重量20吨的身板对于国内现有三万吨模锻压机来说基本就是极限,无论是歼11,还是未来的国产客机,亦或是火车上那位金桂提到的700MW水电机组,显然都需要更大体量的型号。
由于这些东西都已经在常浩南脑子里面转了无数个来回,因此他的思路倒是一直如同泉涌,一直到参照上面一封的格式准备写关键技术的时候,才终于卡住了。
重型模锻压机直接涉及到的第一个需求,就是那个多物理场仿真建模软件。
不过这倒是还好,只要把投资拉到,弄个初版出来用不了太长时间。
关键是常浩南手边的资料不够。
根据之前金桂的说法,青华大学在大约十年前曾经研发过一款6.8万吨的重型模锻压机。
如果要从尽快完成项目的角度来看,那么以此为基础显然要比从零开始快得多。
6.8万吨虽然还算不上全球最大,但是就目前来看也绝对够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