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世,由于一系列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原因,这个原则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下去。
没办法,项目太少,开发进度又慢,只能寻求毕其功于一役。
比如歼10上面就迫不得已地集中应用了超过60%的新技术,实际上是相当冒险的行为。
但是如今,由于常浩南所发挥的作用导致八三工程顺利定型,更重要的是理顺了航空技术的开发环节,让这个原则最终得以发扬光大。
包括此时刚刚完成总装尚未首飞的歼10,诸如雷达、供电、一体化前风挡等子系统和技术都得以在歼8C上提前验证。
因此,尽管常浩南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华夏科技,尤其是航空技术的发展速度,但这不仅没有导致根基不稳,反而还降低了这条时间线上很多项目的风险。
而常浩南现在说起要在一架没什么开发难度的高级教练机上应用DSI进气道技,显然就是要为了十号工程的第二版设计做准备。
“DSI进气道……”
这个名词让杨韦怔住了一瞬间,然后才反应过来:
“哦,你说的应该是凸包进气道吧?”
90年代的初这功夫,华夏甚至很难系统性地跟踪到国际前沿的航空技术,因此对于这些新名词也缺少一个统一的惯用翻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