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话题又重新回到了常浩南熟悉的领域。
众人的目光也投向航空工业这边的几个人。
“单说通讯中继本身,难度倒是不大。”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过话的常浩南坐直身子,对刚刚提问的那名军官说道:
“但现在能作为中继平台的型号只有运8和轰6,留空时间和航程都不够,如果减掉从起飞到任务区花掉的时间,恐怕有效巡航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这对于通讯中继这种需要持续进行的任务来说实在是太短了。”
“而且这两个平台的生存性也很一般,在我方航空兵力量本就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敌方空军的威胁,从而被迫离开任务区域。”
“另外,大型飞机的升限都比较低,基本不超过一万米,在这个高度范围内,长波通讯还好,但我们常用的甚高频和超高频信号传输距离会极大地受到环境影响,稳定性很差,也不利于这个战术的实现。”
常浩南的这一番回答有理有据,让本来以为能看到希望的众人又有些泄气。
实际上,莫要说才结束隐忍期没多久,军费刚刚开始见涨的华夏军队,就算是冷战巅峰时期的美苏双方,都没办法维持这么一套东西长期存在,只能作为最后的应急手段使用。
而在无需考虑世界大战的前提下,想要实现远距离中继通信,还是卫星的性价比更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