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围着吊舱残骸绕圈的常浩南也同样感到意外。
经历过网络时代的他经见过AN/APS-154合成孔径雷达(SAR)吊舱和AN/ALQ-99电子干扰吊舱内部的图片,尽管下半部分基本上是空的,但设备填充率仍然有大概60%左右的水平。
但眼前的这个东西有至少10米长不说,里面竟然只有前后两端和最中间一段是有设备的,其余部分都是空壳——
可能是考虑到供电或者重量的限制,吊舱内部的SAR天线只有大概4米长,并没有充分利用空间。
而照理来说,这种战术设备应该是体积越紧凑越好。
“不管怎么说,先用光学放大设备看一下电路设计好了,我看储存器已经被摔烂了,应该是没有还原程序代码的可能性。”
常浩南决定暂且放下疑惑,先从比较靠谱的地方着手。
刚刚走进这个实验室的时候他还担心需要什么特殊的设备,但作为干扰部分核心的几块电路板体积都不算大,只需要普通光学显微镜就可以。
高端的科研,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工具。
“相位累加器、波形存储器、低通滤波器、参考时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