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郭林已经记了满满几页笔记本的内容,虽然反应要比徐洋慢一些,但终究也是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工程师,也已经开始思考在吊舱的工程设计上要如何以最小幅度的修改来完成这次样机升级了:
“天线和FPGA的更换在操作上都不算复杂,我甚至可以人工完成,可以把这些要求发回金陵,让那边把相应的元器件造好送过来,咱们现场更换,至于中间的几天时间,咱们可以集中测试那个一号吊舱。”
郭林提出的基本就是时间上最紧凑的方案。
没办法,时间不等人,而且713号机终究还是从38所那边插队借的,也不好一直占着不还给人家,因此能快一天是一天。
所有人很快达成了共识,就按照上面的计划继续推进实验。
一号吊舱并不是就没有价值了,常浩南所提出的算法虽然非常巧妙,但说到底还是一种折中的办法,如果真要论实际性能,在元器件规格一致的情况下,并不能比得上靠拉开空间距离实现收发隔离,可以工作在全收全发模式下的前者。
有些时候,大,真的就是好。
所以在空间并不紧张的运8平台的综合电子战飞机上,完全没必要使用间歇采样的方案。
“另外,我昨天晚上去172厂看了看,他们正好有一架歼轰7的中期寿命升级快要做完了,我们这边二号吊舱在713号机上面测试完之后,可以直接装到飞豹平台上面,分别看一下随队干扰模式和自卫干扰模式的实际效果。”
毕竟靠一架运7模拟攻击机确实是太离谱了。
在已经拿出解决方案之后,整个会议室里的气氛已经没有最开始那么沉重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