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拍了拍身边硕大无比的一号吊舱。
这个长度近10米、直径大约1米的家伙对于大多数战术飞机来说都是个无法携带的庞然大物。
除了米格25/31之外,还真的很难给它再找出一个合适的战术平台作为载体来。
前世苏30挂载过的体积最大的装备是弹长8.4米、弹径670mm的布拉莫斯,而苏34的记录则是长7.5米,弹径1.2米的Kh-47M2匕首。
换句话说只有苏34可以很勉强地挂上去。
但暂且不说华夏并没有一种对应苏34的型号,就算有,机腹挂点的封闭性也实在太高,前方被侧卫家族经典的下垂式机头遮挡,两侧则被两个进气道挡住,并不适合安放需要大量接收和发射电磁波的干扰吊舱。
“要不我们换个思路?”
几分钟的沉默过后,旁边总算有人开口提议道:
“或许没必要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设计成一个吊舱。”
“我听说所里对于那部主被动SAR雷达的研究进度也还可以,是不是可以考虑把电子干扰和电子侦察功能合二为一,集成到运8或者轰6上面去,直接造一架综合电子支援飞机出来?想来空军那边肯定会很喜欢。”
这个型号在思路上已经十分接近后来的高新12/运9DZ电子战飞机,正如他所说,空军确实很喜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