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80年代中后期,提出和麦道公司合作发展民用航空工业的时候,追赶的目标就是巴西。”
“原来是这样?”
这一句话的信息量着实有点大,但也解释了不少常浩南一直以来的疑惑。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崛起之路,实际上就是一个从贴牌生产到合作开发,通过放弃技术独立性换取融入欧美航空工业体系最终做大做强的例子。
考虑到这几乎是第三世界国家在民航工业领域唯一成功的例子,这条道路确实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所以当年以此为榜样做出与麦道合作、融入航空工业体系的决定也就不难理解了。
唯一的问题在于,如今的巴航工除了名字以外,跟巴西毫无关系。
它的成功也和巴西毫无关系。
巴西政府如今只拥有巴航工1.45%的股份而已。
甚至这家公司提供的大部分的岗位都并不在国内,而在美国和欧洲。
“是啊,当年有人觉得,像巴西那样跟在欧美后面喝汤好像也不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