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都是后话,饭总要一口一口吃。
导弹的问题不是601所能解决的,当务之急还是继续完成试飞。
“允许继续试飞,但必须保证最大速度不能突破2900。”
常浩南低头在塔台指挥员旁边说道。
根据他对换发之后歼8-3性能的模拟计算,限制飞机最大速度的已经不再是动力因素,而是机体。
飞行器在稠密大气中作超音速飞行时,与高速气流的摩擦会引起机体表面温度急剧升高,从而导致机体材料结构强度减弱,刚度降低。
对于歼8-3这样以铝合金为主要材料的机体结构而言,2.5马赫基本上是保证飞行安全的极限速度。
如果想要继续突破,那么就得在机体材料上面下大功夫才行。
例如米格25在机体结构上大量使用了VNS-2高镍马氏体钢和VNS-5高钼高氮奥氏体钢两种在当时堪称黑科技的航天专用结构钢,其材料密度是铝合金的三倍有余,因此满油带弹状态下几乎相当于一辆T72坦克在天上飞。
而速度更加夸张的SR71则使用了大量航空钛合金,同样作为代价,由于材料的延展性问题,在飞机被“加热”到正常状态之前都要一直漏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