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6章 一个月,十二年(我爬起来了) (6 / 7)

作者:十月廿二 最后更新:2025/7/2 22:55:25
        项目研发也是讲究一个正向反馈的。

        过去几十年间,航发型号一直作为飞机型号的配套存在,再加上投入又不足,让底子本就薄弱的航空动力领域愈发雪上加霜,很多时候就算拿到苏联方面的全套技术资料,仿制出来的成品性能都跟原版有一定差距。

        而反观飞机工业领域,1956年总装出第一架歼5,两年之后的1958年,完全由自主设计的歼教1就成功首飞。

        尽管歼教1只制造了3架原型机,并没有实现批量生产,但那主要是因为飞行训练体制的变化,以及……

        410厂无法提供合格的喷发1A发动机。

        虽然其中存在着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如此鲜明的两相对比,就更显得航空动力部门有点“不够争气”了。

        在随后的将近40年中,这种发动机“拖后腿”的情况几乎一直伴随着整个华夏的航空工业发展。

        以至于搞航发的人自己都觉得有点抬不起头来。

        但是这一次,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八三工程的原始设计就是个正常二代机的水平,哪怕经过了常浩南的一番改进,最多能算是“准三代”。

        而咱们航空动力部门提供的涡喷14,也是个性能直逼F404的“准三代”发动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