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教训对于606所来说尤其刻骨铭心。
1963年,为了改进当时大量装备的轰5轰炸机,606所在吴达观的带领下以涡喷6为基础研发了950号发动机,后定名为涡扇5,相比于原来轰5使用的涡喷5甲发动机增加35%,耗油降低30%。
1970年,涡扇5完成地面试车,各方面性能完全达到要求,虽然跟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但好歹算是顺利迈出了第一步。
然而1973年,由于空军放弃了继续改进轰5的计划,完成度已经很高的涡扇5项目也随之下马。
比涡扇5稍晚立项的涡扇6同样一路坎坷,历经四次上马,四次下马,五次更改设计目标和转移设计地点,最后随着歼9项目一同不了了之。
而给八三工程做配套的涡喷14“昆仑”,则是华夏第一台走完自行设计、试制、试验、并顺利装机试飞的,也是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
尽管这台发动机的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但对于这样一个航空动力系统的“独苗”,大家都是有感情的。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用回旧型号,哪怕只是暂时的,也必定会对跌跌撞撞好不容易走到试飞流程的涡喷14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在会议的最后,杨奉畑还是决定,让进气道专业组和606所派代表先去阎良驻场,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刚刚转场过去的03架原型机和之前已经过去的01架原型机正在那里频繁试飞,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
而其它组则与112厂配合,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05架原型机的生产工作。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