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快,又修改了纸上的定义:
“不,应该是一个拓扑空间……”
“核心在于定义S上的拓扑,两个解“相邻”,当且仅当它们所描述的整个流场“骨架形态”和动力学行为在某种整体度量下极其接近。”
“这意味着,即使局部速度瞬息万变、混沌难测,只要流场的“宏观构型”和演化趋势相似,它们在S中就是邻居。N-S方程本身,则被重新诠释为定义在这个抽象拓扑空间S上的一个动力系统,一个引导“解点”随时间流淌的几何流……”
“……”
目标彻底转向:不再寻求一个显式的万能公式,而是要理解这个几何流如何驱动“解点”在S的“地貌”中穿行,特别是它如何改变解所对应的流场拓扑结构。
这是将流体力学最核心的混沌难题,转化为几何与拓扑框架下的秩序探寻。
确定了基本路线之后,常浩南把演算纸推到一边,摆正键盘重新进入计算终端……
定义S的拓扑结构使其具备良好的数学性质将会是第一个严峻挑战。
建立N-S算子与这个抽象动力系统的严格等价映射,需要引入现代几何分析中艰深的工具。
而分析这个动力系统的长期行为——吸引子的存在性、稳定性、分岔——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