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年底为量产目标,那根本不可能。”他直接亮出结论,“光刻机毕竟是相当复杂的大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赶在年底之前量产,更何况就算把设备交付给华芯国际,他们也需要时间组织生产和提高产能。”
但俞丞东却并未表现出失望。
“不,节点不是年底。”他划过平板电脑的屏幕,展示了另外一份报表,“无论是2B还是2C业务,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尤其是在技术代际切换的初期,市场本身对产能的弹性容忍度是比较高的。”
“初期供货紧张、需要预约抢购,这都是可接受的,甚至能营造一定的市场热度……但关键在于供应链不能中断,后续产能必须能跟得上市场需求的爆发,只要华芯这条线能在明年夏天稳定接棒,我们就有信心按原计划推进全球市场的拓展!”
……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常浩南应道。
门被推开,张汝宁出现在门口。他显然刚从实验室出来,身上还穿着浅蓝色的实验服。
“常院士,打扰了。关于昨天偏振像差模型优化后的第三轮仿真结果,我有些新的想法……”
张汝宁话说到一半,才注意到办公室里有客人,立刻收住了话头。
“张研究员,请进,正好。”常浩南起身招呼,并转向俞丞东介绍道:“俞总,这位是长光集团的张汝宁,我们新型光刻机物镜系统的总设计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