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湾湾开始十项建设计划,包括电站、交通、造船、重工业、化工、钢铁等等,其中钢铁是一切大型项目计划的根基。
魏泽涛回道:“湾湾那边在高雄计划建一座大型钢铁厂,但计划需要到1971年才能建成,但这个钢铁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建筑用刚钢、基建钢、造船用的钢,有没有我们需要的钢板,现在还不清楚。”
“这的确会是一个隐患,大型钢板运输的海运成本也的确很高。”杨文东也是皱眉说道。
集装箱的钢板肯定比集装箱大的,所以以后集装箱码头普及了,跟这种钢板的运输也没多大关系,只能采用传统运输货轮;甚至以后都是集装箱货轮了,那这种老货轮运输成本反而更高;
魏泽涛试探说道:“杨生,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我们在香港自己做钢板。”
“自己建钢厂?香港没这个条件吧?”杨文东反问道。
香港历史上的确有钢铁厂,但那就是拆废钢再融化的,跟现代化的钢铁厂完全是两个概念。
魏泽涛回道:“杨生,不是炼钢厂,而是专门做钢板的厂,我们不参与炼钢,而是买钢锭回来,然后融化,再压制成板;
这样一来对于设备、环境、水资源、电力的消耗都比炼化铁矿石成钢低多了。”
“直接买钢,然后做成钢板?”杨文东想了想说道:“这样听起来倒是可行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