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根本原因是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预测到未来香港经济会发展成什么样,会有多少汽车,人均收入会有多高;所以投资这样的大型项目,自然非常谨慎。
且60年代,香港其他地方各种基建问题很多,比如一边经常性的暴雨,导致很多地方水流成灾,港府又没钱,于是诞生了后世比较出名的“乙种权益换地书”;而香港土地留不住水,又会经常性的导致旱灾,港府又得花钱从内地买水外加投资建水库等等。
其他基本设施如公路、教育、医疗、桥梁等等也都需要港府支持,建这些项目,对此刻的香港作用性更强。
所有人也都听出杨文东的意思,戴麟趾询问:“杨生,你是想投资红磡海底隧道?”
杨文东则笑道:“这个我不敢保证,不过如果条件可以的话,我会考虑一下。”
现在香港房价开始上涨,还不是与港府达成协议的最佳时间,不过这种大型项目,前期协商用个一年半载也很正常,所以现在提出,等到了地产血崩、港英准备跑路的时候,再谈价格与条件就最合适了。
且这样的项目如果在67年宣布动工,那对于华人对香港的信心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而大概两三年后项目完成差不多就69-70年,那个时候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海底隧道还能再推动一把,就非常完美了。
“行,那会后,我们再单独聊一下。”戴麟趾也有些心动。
任何一个港督或者说地方执政人员,都是希望自己的任内有着一定业绩的,这样才有资格在未来与其他人竞争更高的职位,再差一点,也能成为自己的人生履历表上重要的里程碑。
而业绩这个东西,是需要实物支撑的,就算让一个任期内让香港经济起飞数倍,可这太虚了,远不如一个实打实的大型项目,特别是地标性的公共建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