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不急。”杨文东摇摇头说道:“先根据这些物业,查到背后人的资料,恒生银行受限于职业道德,没有将业主信息给我们,我们自己查就行了。
查完之后安排人盯着,如果他们紧急出售,我们就接触,如果没动静,那就等等。”
离房价大腰斩只有4个月了,这四个月时间,他要寻找等危机之后,最容易下手的目标,因为危机在67年底也就结束了,虽然那个时候房价也不是很高,但很多物业别人就不会出售了。
房地产行业,总归就是讲信心的,有了信心哪怕此刻房价低,聪明人也是不会出售物业的,因此,他的抄底时间也只有半年。
“好的。”郑志杰答应说道。
杨文东又道:“港府那边关于货柜码头,有没有什么进展?”
郑志杰回道:“还没有正式公布出来,但听说怡和、太古、会德丰、黄埔这些英资公司都去过港督府了,不知道是不是商讨的这件事。”
“效率真低。”杨文东点点头说道:“那就安心等着吧,等过几个月有机会再问一下。”
港英政府的效率在很多事情上是非常低下的,就比如早年建水库、向内地买水、海底隧道等等,一边觉得香港需要,一边觉得建成后可能会亏钱,于是拖拖拉拉,等到了真的确定需要了再紧急投资又很晚了。
自己提前推动货柜码头,除了自己可以获得码头收益之外,也的确能够帮到香港制造业乃至全体经济,但能不能成,还是得看港府,如果不行,那就只能等到70年代初跟英资竞争了,那个时候内地与西方国家交好并恢复五常联合国地位,香港的华资便可以正式开始崛起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