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代初,湾湾的基隆造船厂在美国资金的辅助下,主要做近海渔船,靠着这个生意,加上自己也够努力,培养了大量熟练焊工,随后又以这个基础进军远洋万吨轮船市场。
前世70年代成立的高雄造船厂,其实也有着基隆的根基,要不然,整个产业链及熟练工人,哪那么容易培养出来。
郑玉华回道:“是的,在前两年,基隆造船厂造出了几艘万吨级别的油轮,最高排水量的是一艘2.8万吨的油轮。”
“这种小型油轮并不适合我们。”杨文东想了想说道:“我们也接不到一般近距离的运输订单。”
油轮并非越大越好,比如近距离的两个地方,有的时候小型油轮会更方便,又或者一些非常小的国家,不需要一次性进口几万吨油,那就会选择小型油轮。
但长兴船运目前并非单独运营,而是租给日本船运公司,而日本可是远离中东或者其他产油区的,自然需要大型油轮。
郑玉华这道:“杨生,并非如此,湾湾那边这次是想做5万吨级别的油轮,但因为之前没有经验,所以很多航运公司不敢合作,他们其实也不只找到我们一家,董浩云、甚至会德丰怡和,他们也都找过。”
“这,他们在技术上有这个能力吗?”杨文东也是不确定的问道。
湾湾在前世八九十年代的造船技术的确还可以,但现在行不行就是另外一回事。
郑玉华回道:“按基隆造船厂之前造的几艘船来看,在做工方面,是不低于日本同行的,这一点,全球很多维修厂都已经证实过,
但他们也的确没有造过5万吨以上的油轮,所以在设计方面,谁也不敢保证,5万吨级与2万吨级,虽然外形差不多,但对内部的设计、材质要求还是差的很多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