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章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1 / 7)

作者:邓丁 最后更新:2025/11/13 16:37:55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身边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选》。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的Si与任何人无关”。尽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後世传颂至泛lAn,但张云起相信,他的Si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火红的80年代是理想主义的,娱乐的新世纪是消费主义的,那麽功利化、世俗化的90年代应当是实际主义的。用1997年因心脏病突发在45岁辞世的作家王小波的话讲,就是“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是的,在庸俗的90年代挣钱是主旋律,发家致富是所有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主题,但这一点不值得鄙夷和嘲弄,成功主义导向的社会才是一个上行的社会,总之搁这时代没多少人有兴趣谈什麽伟大理想,大家夥儿都铆足了劲儿挣钱呢。

        经过一宿的考虑,张云峰也终於下定了决心,当烟贩子挣钱。

        整一上午,他都在家里和弟弟商议当烟贩子的事。

        张云起已经谋划很久,有完整的计划方案,现在首先要Ga0定的是运输的问题,张云峰就说:“这个没事,李达老娘病的有点严重,都下不来床了,现在在市里住院,这段时间李达没空跑车,咱们用他的车,到时候按天多给他一些租金。”

        张云起点头说可以。

        哥俩又商议一番,吃了午饭,便下乡收烤烟。

        目前封yAn一带没有烟贩子,至少张云起没遇到过,菸农大多都是自己挑着担子进城卖烟,偏远地区的菸农特别不方便,他们卖烟给烟贩子的积极X应该b较高,所以他选择了坐落在偏远山区的梁家庄。

        哥俩在庄里挨家挨户询问,遇到的菸农都没有卖烟的意思,可能是没有卖烟给烟贩子的经历,不信任,怕背上倒买倒卖的风险,最後哥俩转悠了大半个小时,Ga0得人疲马倦,才遇到一个有卖烟意向的人,是一个寡居的老头,嫌麻烦不愿意去城里,问烤烟怎麽个卖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