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站立姿态和低重心跑步姿态对比,低重心姿态下身体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可减小约15%-20%。
根据空气阻力公式,较小的迎风面积能在高原空气密度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空气阻力,降低气流对身体的直接冲击力。
就像是在这个基础上流线型优化。
研究低重心姿态使运动员身体形状更接近流线型的影响。
研究在跑步过程中,空气能够更顺畅地流过身体表面,减少气流分离和漩涡的产生。
再放到更加具体的点——
例如,运动员适当低头、含胸、屈髋的低重心姿态,使得身体轮廓更符合气流流动的趋势,降低了因气流紊乱导致的不稳定作用力。
其后再根据角动量守恒与稳定性。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L=Iw(其中L为角动量,I为转动惯量,w为角速度),较低的重心使运动员身体的转动惯量增大。
当运动员受到气流干扰产生外力矩时,由于转动惯量增大,身体角速度的变化会减小,从而降低身体的晃动和偏移程度。
例如,在受到侧向气流冲击时,低重心姿态下运动员身体的扭转幅度明显小于高重心姿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