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八九式掷弹筒也不是没有缺点,而且其缺点还十分明显,那就是发射流程极为繁琐。
它需要射手在使用掷弹筒时,首先寻找好目标,利用拇指法等方式测定目标距离,通过掷弹筒筒身上的一条白线对准目标,随后再将底座杵在地面,并通过筒身侧面的水准器将掷弹筒稳定在45°角上,最后再由射手调节需要射击的距离表尺。
掷弹筒拥有两种表尺,一种是发射制式榴弹的,另一种则是发射手榴弹的。
针对两种不同的弹药,射手需要通过表尺指示器转动旋钮,调节炮筒内弹药的入膛深度,直到调整完毕,才可以装弹进行发射。
一整套流程下来,别说操作,外行光听听脑子都得被绕晕了,不经历大量训练,别说上手了,小心点别把自己给炸翻了。
以上这些,还不包括八九式掷弹筒制造工艺受材料所限,发射筒会因为承受不了膛压而炸裂的问题。
日本毕竟是弹丸小国,资源极度匮乏。
说白了,八九式掷弹筒是小日子典型的、为了迎合资源匮乏的国情而搞出来的武器。针对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小日子的解决办法就是训练「精兵」,试图提高士兵的素质,用高超的操作技术,来填补科技不足的沟壑。
事实上,抗战初期,因为拥有大量经受过严格训练、经历过日俄战争的老兵,八九式掷弹筒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不亚于一件神器,但到了抗战后期,日军老兵残的残、死的死,军部迫不得已将娃娃兵、学生兵都赶上战场的时候,八九式掷弹筒的表现就一言难尽,再也不复往日荣光了。
不管怎么样,八九式掷弹筒确实存着在这样那样的硬伤,但它的优点同样不容抹杀,除了上述提到的射程和威力均颇为不俗外,它的造价才是真正让它成为二战中日军火力支柱的真正推手。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随着日本掷弹筒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它的制造成本开始不断下降,最终降低到只有步枪的四分之一左右,同时期,九一式榴弹和普通步兵手榴弹的造价也变得极为低廉,如此价格,相对于掷弹筒所取得的亮眼战绩来说,那实在是太便宜,也太不值一提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