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珩麾下,一支经历过数次战斗淬炼、忠诚度更高的核心武装力量,也在无声无息中壮大。
转眼间,中平二年便结束了。
中平三年甫一开春,左冯翊各县便在郑浑等人的带领下开始了春耕。与此同时,徐晃则率麾下那支训练已久的部队,打着郡兵的旗号,开始对整个左冯翊境内的流寇盗匪进行最后的肃清,是练兵亦是验兵。
……
四月,左冯翊迎来了一位风尘仆仆却难掩清雅气度的客人——荀彧,荀文若。
这位出身颍川荀氏、名动天下的王佐之才,在中平二年六月收到了刘珩的一封亲笔信,而后他一路西行,亲眼目睹了司隶其他郡县的凋敝混乱与左冯翊的勃勃生机。同时也听闻了太多关于刘珩的传闻,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荡与好奇,来到了高陵城。
刘珩得知消息,亲自出城相迎,当见到荀彧的那一刻,刘珩的内心是恍惚的,这位被曹操评价为“吾之子房”的汉室孤臣,最终因曹操晋魏公而与之决裂。
纵观荀彧一生,自幼读的便是儒家忠君爱国那一套,后来又看遍了大汉倾颓的纷争,意图扶大厦于将倾。忠于汉室却又不忠皇帝的他遇到了意气风发的孟德公,以为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便能扫清寰宇,再造大汉河山。
直到曹操晋爵魏王,他心中的所有幻想都被打破,他知道“明公”不是当年的“明公”了,于是落了个自尽身亡的下场。
忠汉而不忠君,助曹而不拥曹的矛盾心理决定了他悲情的结局。
刘珩还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时,读到荀彧之死的意难平,他如果能像堂侄荀攸一样看开一点,是不是就不会死了?他如果从一开始便不在汉室与曹营之间摇摆,是不是就不会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