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执政末期,尚能以五铢钱卖官鬻爵,一官百万千万,丰年时期的米价,一石不过二三十钱。
自董卓违反经济规律,大铸小钱劣币以来,五铢钱信用走向崩坏。
加上三十余年战乱,五铢钱为主导的货币经济几近崩塌,百万钱尚不能买一石米。
而这种情况,尤其在战乱连年的北方最为严重,货物交易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布帛、丝绸、粮食,这些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便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百姓交易,或以粟米换盐铁,或以布匹换陶器。
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弊端极大。
其一便是实物笨重,储运不便。
欲购一牛,或需驱车数乘,载粮数十石,光是运输成本便何其之巨?
如此一来,远距离的商品贸易囿于成本问题,几乎废止。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自然便是最贫苦的底层百姓。
百姓能产出什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