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先前需处置的文书不多。
“然东巡月余,遍历诸县,日核民籍、田亩、账册、案卷,兼览太守批县令之文、县令核属吏之牍,日积数百卷。
“然诸文书皆以墨书往复,奏陈与批答混同一色。
“且官员为省竹简之费,奏陈与批答之间,几无留隙。
“致朕览阅之时,重点难辨,劳神耗目。
“文书批复之要,在于朕与丞相向诸朝廷大员,诸朝廷大员向刺史太守,诸太守刺史向州郡县吏明示旨意以导行政。
“今墨色淆乱,字迹密麻。
“纵朕夙夜勤读,犹觉审阅维难,裁断更难。
“何况于依据朝廷、上官批复,而后具体行政的一层层下官下吏?
“朕以为,墨入墨出之法,实滞碍政令推行之大弊。
“是故一月以来一直想,是否可设法,使呈文与批复有所区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