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妇人,颤抖着接过药店伙计递来的药片。她手中的钱,只够买一小包米。
她从未想过,能用这么少的钱,买到救命的药。
她的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
这样的场景,在香港的街头巷尾,反复上演。
“和义牌”这个名字,不再只是社团的代号。它开始承载着一种新的意义。
它代表着希望。
它代表着生机。
然而,这份“白菜价”的策略,也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它在香港的医药市场,激起了层层涟漪。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洋行,还有那些与他们勾结的本地药商,开始感到不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