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呀,别看就这么一辆洋车,售价可要一百多大洋,贵的时候小二百。
而造车厂赚的却不过是七块八块的而已,最好的时候也就十块二十的。
这就是当时咱们民族工业水平啊,那真是太寒碜啦。
不过也得说,咱们的人更懂得享受,过去的手艺人活儿也好。
攒出来的洋车和三轮车,经过几度改进,无论舒适度还是外观,都比洋人自己造的要好。
像当时的车厢,里头讲究的是软包带靠垫,而且带仰角,这才能靠着舒服。
箱体得是软木料,外边还得封铁皮。
由车厢周边起,卡三道白铜线,一直到车簸箕为止。
这样的车配上邓禄普的车胎才稳固防震啊。
人坐在里面,即使路况再不好也不会颠得受不了。
另外车厢后还安有铜扶手,备车夫及专门“搡车的”手握之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