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道则浩瀚无垠,不断向外追溯本源,又从本源处勃发生机。
“二者譬如登山,斩三尸法门是精修自身,使身轻体健,能以巧力攀援,直达某一峰顶,览众山之小。”
“而五太大罗法,则是穷究山之脉络,地之走势,从山脚基石逆溯至山脉源头,再从源头顺势而下,遍览群峰万壑,最终化身为山,与天地同寿。”
“至于能否兼修,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玄卿的语气带着鼓励,“大道万千,殊途同归,法门本无高下,唯有用法之人各有机缘与侧重罢了。”
“诸位试想,若以斩三尸之法,斩却善、恶、自我三执,使道心澄明,是否更能体悟五太逆反之玄妙,减少迷失于‘太易’虚无之凶险?”
“反之,若深研五太大罗之理,洞悉了‘有’与‘无’的真谛,明悟了‘体、质、形、炁、神’的演变。”
“那么在斩三尸之时,对三尸本质的把握,对先天灵宝的选择与运用,乃至未来三尸合一的契机,是否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助益呢?”
玄卿循循善诱,引导着诸神自行思考。
“甚至,当尔等修行五太大罗法至太初、太始之境,已然能道染诸神,逆反万物本质,届时再观三尸,或许它们已不再是单纯的执念化身,而是可以承载尔等部分‘五太’感悟的‘大道真形’。”
“成为尔等探索更深层次大道的有力臂助,而非仅仅是需要‘合一’的对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