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章 组会 (6 / 7)

作者:木森研心 最后更新:2025/8/1 9:49:25
        老王跟大家讨论了一阵,然后让凌志继续。

        “我使用的特征是一个14个维度的向量,包括人工提取的特征和神经网络提取的特征。……”

        凌志讲PPT沿用了老王以前对学生们的教导——多用图表,少用文字,凌志深以为然。事实上PPT本来就是用来突出重点的,如果往上面堆砌太多文字的话,讲者容易对着PPT念,听者也会觉得乏味,不会自己思考。而用图片和少量文字突出重点,就比较容易让听众们接受。

        正如接下来凌志分享的论文,用一张图说明了一句话中每个词之间的远近关系。

        “比如现在有两句话,‘他对媒体发表言论’以及‘他出席了新闻发布会’。虽然这两句话意思很接近,但我们如何用程序来进行打分判断呢?我们应当将第一句话中的‘他’所对应的词向量跟第二句话中的每个词进行对比,找出意义最接近的那个。后面以此类推,‘媒体’对应‘新闻发布会’,‘发表’对应‘出席’。就这样通过词向量之间相似度的计算,进而合并为两个句子之间的相似度。”

        凌志展示出两个句子之间的相似度:0.912,大家很容易地理解了两个句子之间的相似度是如何计算出的,因为图上每个词之间的距离远近都非常清晰。

        之后凌志开始解释一些技术细节,包括每个词的词向量如何计算出来等等。

        作为主讲人,凌志非常清楚讲解时需要详略得当,所以不会过多阐述细节,只用图表解释了文章的核心思想。所以讲好PPT确实不容易,细节不能太过深入,但也不能一带而过,把握好一个度是很重要的。

        随着凌志分享完,说声谢谢后,会议室里大家不自觉地响起了掌声。凌志有时候会注意到,一般在对大众讲话时,结尾加一句“谢谢”,会让观众们不由自主地鼓掌。然而大家给他鼓掌并不是单纯捧他场,而是确实觉得凌志讲得好。

        “不错,实验过程和细节讲的很清楚,问题也分析的到位,论文也很值得借鉴。行,下一个,还有谁要讲?”

        凌志长舒一口气,坐到其他位置上。有一个刚考上研究生,提前进来实验室的师弟站了起来,打开了自己的PPT。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