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职工们,包括加入集体的本地农户,从本地招募的临时工,从十里营跑来‘旅游’的援建队伍,和三元建设安排的施工班组、铁路系统派遣的监理人员。
而在远处,一条条横幅显示着‘巴蜀三元农业’、‘东方三元建设’、‘东方铁路’等企业名,以及各种安全标语。
其中,巴蜀三元农业由十里营三元农业,牵头出资组建,后者持有30%股权。
剩余的60%股权,平摊给巴蜀农户、技术人员、各级高管。
最后10%,则属于‘企业化当地’。
就像眼前这个小镇,没有企业化,那它就拿不到10%收益。
反之,如果企业化,小镇每年都可以从巴蜀三元农业拿到10%收益,用于财政支出。
但这个时候,企业化的乡镇,与三元农业的关系,就变成了前者服务后者。
犹如十里营街道办,服务于十里营三元农业,关爱职工,普及爱国教育,做好相关宣传,维护企业形象,展开精神文明建设。
三元农业则负责生产,端稳饭碗,持续提高职工和街道办的生活水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