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立国以来,凡是留名史书的鸿儒名士,几乎都曾在青山书院中聚徒讲学。
学风鼎盛,天下无出其右。
青山书院还有一项举措,更是国子监难比拟的。
青山书院入院子弟不分出身寒贵,只重自身才学禀赋,经过考核或举荐入院。
而国子监对寒门子弟门槛就有些高了,且国子监中又专设荫监生。
这是朝廷为笼络勋贵世家而设的余荫,勋贵每代可余荫一人,称为荫监生。
荫监生满了入学年限,经岁考合格,便能跨过童试,直接进入乡试。
这对于无法入国子监的寒门子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科举起跑线。
在加上国子监后来又衍生出贡监、官监、例监等各种名目,更是压缩的寒门子弟上进的途径。
两相比较之下,青山书院更显有教无类,学道无疆的宽宏风范,被天下读书人敬仰。
但青山书院为天下书院翘楚,却也不是人人都能进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