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70 阴影 (3 / 7)

作者:渔雪 最后更新:2025/7/31 1:29:04
        “我很好奇就和隔壁的换了位置问她,结果,她给了我一个很简单的理由,说是拍不好。”

        “微视基本就复刻了Vine极简主义那一套,我用‘拍不好’这种理由再去看Vine,立即觉得Ins的花里胡哨其实有个很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降低了用户创造内容的门槛。”

        吕海颖侃侃而谈,提到内容平台的门槛问题。

        Vine没滤镜,Ins有滤镜,并且是直接沿用了它图片滤镜的成熟技术,上线了13款滤镜。

        Vine是6秒一次性拍摄,Ins支持3-15秒的分段拍摄和剪辑,还具备防抖技术。

        两款产品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

        在产品竞争没有分出高低之前,今年负责最新热点内容建设的吕海颖旗帜鲜明的支持Ins,因为它推出的各种功能更有利于用户内容的创造。

        一个内容平台,如果能持续性的吸引用户进行创作,那才有希望成为活水。

        从这个角度来看,Vine所谓的极简主义并不利于内容平台的长期建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