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的心脏猛地一跳!吏治!这题目,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经历过郑元吉的革名、青蚨蚨会的绑架、周粮道的暴毙,他对这大胤王朝的“吏治”,早已洞若观火,满肚子“治国良方”憋得快要炸开!
他深吸一口气,贡院阴冷潮湿的空气混着劣质墨汁的气味涌入肺腑。饥饿感袭来,胃袋空空如也。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抓起那支硬笔,狠狠戳进几乎干涸的砚台底部,用力搅动、刮擦!浓稠的墨汁饱蘸笔尖,沉甸甸悬着。
落笔!这一次,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却不再是肆无忌惮的宣泄,而是如同老吏断狱,条分缕析,句句切中要害,字字引经据典!
“吏治之坏,其源在选官之弊、考课之弛、监察之失也!”
开宗明义,直指核心三大弊端。
“选官之弊,在‘唯亲唯财唯势’,科举虽设,然权贵门生故吏盘踞,贿买关节,暗通款曲,寒门才俊,虽有管乐之才,亦难登青云之路!前朝之亡,殷鉴不远!”笔锋犀利,却又巧妙地将矛头引向“前朝”,借古讽今,让人无从指摘他影射当朝。
“考课之弛,在‘唯上唯虚唯稳’!官员升迁黜陟,不察实绩民生,但观媚上功夫,唯稳是图,唯虚是务!致使‘劣币驱逐良币’,实干者沉沦,巧宦者腾达!”他举了几个史书上著名的“巧宦误国”例子,论证有力。
“监察之失,在权柄分散,各自为政!御史风闻奏事,捕风捉影;按察司明察暗访,易受掣肘!更有甚者,官官相护,监察之网,千疮百孔!”这一条,隐隐点出青蚨蚨会这类地下势力可能渗透的根源。
“何以解之?”林逸笔锋一转,提出对策:
“其一,严科举之关!糊名誊录,务求至公!增派巡考,明察暗访!凡舞弊者,主犯斩立决,从犯流三千里,永不叙用!考官失察,连坐严惩!”杀气腾腾,却又在法理之中。
“其二,改考课之法!‘上计’之制,需以实绩为重!田亩增垦、赋税增长、讼狱清减、民无流离……此乃硬道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量化考核指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