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长平拒绝了,他觉得自己当时还是火候不到,想来想去还是不去浪费时间与银钱了,再过几年再看吧。
他是农家子出身,往次乡试得中的名单他仔细观察过,十有八九得中者皆是大族子弟或是官宦后人。
并不是说他们作弊,而是教育资源的缺乏与集中,和出身底层的眼界限制,导致大部分和辛长平一样出生的农家子、寒门子,是真的考不过那些大家子弟。
辛长平往日里也曾多次怨自己考不中乃是时运不济,等他真的跟在同样是大家子弟正经进士出身的何县令身边,才知道他实乃井底之蛙。
他八岁那年朱童生逃难到长河村,他才有了机会开蒙,而似何县令甚至同窗杨继学,都是四五岁便在家中,由有秀才甚至举人功名的先生开蒙。
待到了十来岁,开始参加科考,还能常得族中进士功名的亲人贴身教导。
比如他的同窗杨继学,杨氏族中便有不止一位进士,他的亲叔父便在滨州为官,为一府学政。
辛长平当初参加院试便与杨继学同科,只是杨继学名列前十,而辛长平只排在中游。
后来又一同参加乡试,辛长平三次不中后放弃举业谋生计。
而杨继学则在第四次得中举人,因自觉火候不到,放弃了次年的京城会试。
之后便去了滨州跟随在叔父身边潜心就学,为下一次会试做准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