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七十一章 终章 (4 / 26)

作者:西湖遇雨 最后更新:2025/8/4 16:29:35
        棉纺织业也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产量翻倍,同时,随着各种型号蒸汽机的逐渐普及,机械化生产也开始部分突破了自然地理的条件约束,虽然还离不开水源,但对于其他地理条件,已经可以基本无视了。

        工人由于享有比农人更多的肉食摄入和财富收入,在回乡时也明显拥有了比此前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既带来了农人的艳羡或鄙夷,也带来了新的乡村生产方式。

        脑子活泛,兜里有些打工攒下来的钱的工人,回到乡村,摇身一变成了小作坊主。

        得益于南北直隶日渐完善的水泥道路网络,乡村小作坊的产品,可以很好地补充整个产业的上下游需求,同时乡村里的人手艺并不差,小作坊主所需要支付的报酬,却比城池里要少得多。

        小作坊主们雇佣村里的某类手艺人或干脆就是没有从事过这项手艺的自耕农,他们在作坊里每天专门制造某种产品.做什么的都有,大明的出口经济发展的是如此的迅速,以至于短时间内出现了“什么都缺”的现象。

        久而久之,这些在小作坊里工作的人,就由小农或手艺人变身为靠工资为生的乡村工人。

        同时,由于南直隶不少地区的宗族特性,在农业时代,人们就会在族长的统一调配下,利用空余时间或农闲季节,根据自己村落附近的物产,进行纺纱、编织、开矿等副业。

        而在工业时代到来后,这些村庄也顺理成章地通过宗族集资的方式,发展成了雇佣专职纺工、织工或矿工的小型工业村。

        而在村子旁边交通便捷的镇子上,商人们负责收购村子里加工的产品,或者在此售卖村子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这些镇子,也开始逐渐演变为充满作坊或原始工厂的城镇。

        姜星火建立水泥商道网络的决策,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这让缺乏水运的某些地区,也能获得参与到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机会。

        而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使得大明的乡村也跟城池一样,出现了明显的专业分工,有的村子负责制造某样商品,有的村子负责生产和提供原材料,有的村子则负责生产价格开始回暖的粮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