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到这里,借着酒劲儿,话题自然就延续了下去。
大理寺少卿吕震问道:“诸位,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原先的大理寺少卿,就是在大理寺卿陈洽与工部尚书黄福一起去安南筹备军饷时顶班参与审理李至刚案的虞谦,现在升任了太仆寺卿,而吕震资历、履历都相当了得,这时候他继续引导话题,众人倒是还真就没法硬避过去。
吕震也是洪武朝国子监太学生出身,老朱曾经让他出稽两浙田赋,干的不错,因此擢升了山东按察使司佥事,后来又调入户部担任主事,建文朝初年升任北平按察佥事,靖难之役的时候投降了朱棣,在成为大理寺少卿之前担任着真定知府(正四品),而大理寺少卿在明初本来是从五品,但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升为正四品,所以品级上吕震是从地方大员平调入京的,可实际上却是高了半个任用。
跟很多北平系文官不同,吕震在洪武朝的时候就厮混于京中和山东、浙江,朋友很多,跟洪武-建文这拨人的关系也很不错,属于难得的两头都能顾得上的人,这种人本身就左右逢源,再加上仕途苗头不错,因此无论是什么圈子、派系的聚会,所以都很乐于邀请他。
解缙咳了一声,只道:“古今不同,不可概一而论,不过变法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整顿吏治纵有阵痛,也是必然的。”
显然,解大绅不愧是用肉身替变法挨过两刀的坚强战士,这个立场不是一般的稳。
而且自从建文四年那件事以后,他就深知跟朋友聚会,尤其是聚会喝了酒再乱说话表态,那就是坑,而且是一个自己挖土埋掉自己的坑!
但胡俨不这么想,这人看问题太通透,又偏生不肯变通。
“以史为镜,可知兴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