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八十三章 王制 (2 / 15)

作者:西湖遇雨 最后更新:2025/8/4 16:29:35
        素王这个词,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这里面的“素”,意思是空、虚,指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到了东汉经学蓬勃发展的时代,王充《论衡·定贤》里说“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春秋》”,意思就是孔子虽然不是王,但他做了王的事业,也就是著写《春秋》,从此以后,儒家以素王专门指代孔子。

        但在孔子之前的时代,素王这个词,更多是意指上古时期的帝王。

        之所以董仲舒要这么吹孔子,原因就是他要进行托古改制。

        这不巧了吗?姜星火也想这么干。

        改革的思想阻力大不要紧,前辈们早就趟出路来了。

        只要旗帜正确,一部分敌人也可以变朋友。

        众所周知,董仲舒是“公羊学”的传人,嗯,这里再科普一句,无论是公羊还是左氏、谷梁,都是《春秋》这本书的注解,相当于朱熹对四书进行的注解,意义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用自己的学术理解,去掌握话语权,跟教皇解释圣经差不多.原因就在于,《春秋》这本书写的很简练,俗称微言大义,如果没有注释的话,普通人通读下来,基本都是处于看不太懂的懵逼状态,所以掌握了《春秋》这本最重要的书的解释权,其实就掌握了经学的话语权。

        而董仲舒就是要让公羊学版本的春秋注释,成为官方版本。

        “所以,国师这是要行董仲舒之事?不,还要比董仲舒更胜一筹。”

        年轻的曹端这时候也回过味来了。

        董仲舒托古改制的本质,其实就是依托素王孔子的思想权威,事实上,在崇古之风盛行的汉代,确实需要推出一个古代权威人物,以为自己学说背书,所以董仲舒才选择了孔子.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里哀公十四年的那句“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为思想纲领,首创新王改制之说,宣称《春秋》是应天作新王之事,董仲舒正是打着孔子和《春秋》的旗号,进行政治活动、实现政治理想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