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三十一章 济养 (5 / 28)

作者:西湖遇雨 最后更新:2025/8/4 16:29:35
        “国师,我没躲,我眼神不好。”

        “眼神不好配个眼”

        嗯?

        姜星火的话语忽然止住,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在卖玻璃制品的时候,似乎忘了点什么。

        没办法,他自己不近视,而这个时代压根就没有眼镜这个东西,所以一时半会儿竟然真把眼镜给忘了,可能这就是灯下黑吧。

        事实上,比较原始落后的眼镜在明代中叶经由西洋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受到了欢迎,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里的叆叇也就是西洋原始眼镜最初的称呼。

        而在崇祯初年,写下《镜史》的眼镜专家孙云球,则是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也就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而且还掌握兵记在了验光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

        只能说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从来都是不缺乏的,或许这些“孙云球”们,缺乏的只是社会对技艺和知识的尊重。

        这也是为什么姜星火已经在研究推动专利法的产生,以及将整个军工体系(兵器局+兵仗局)的匠人待遇,开始逐渐推向皇室经营的手工工场。

        只不过修改法律这种事情,要跟三法司扯皮,李至刚的案子到现在都还没判下来呢,不过安南的战事一时半会儿可能也结束不了,毕竟李景隆还没发起登陆,所以倒也不是特别着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