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知己难寻,百年苦短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岁月悠悠而过。
稷下学宫依旧是那个文风鼎盛的学府,但某些细微之处,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曾经门可罗雀的格物堂,如今已是学宫最热门的讲堂之一,每逢江山长开讲,总是座无虚席,连窗外都挤满了旁听的学子。
江修远所讲授的“格物学”,从最初的“引力”、“浮力”,到后来的“电磁感应”、“光学折射”、“物质三态”,再到“元素周期”的雏形……他用一场场生动直观的实验,一个个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将一个基于物理和化学的科学世界观,潜移默化地植入了这些儒修学子的心中。
“格物致知”不再是一句空话,它变成了一门可以被学习、被验证、被发展的显学。学子们开始习惯于用“为什么”和“如何证明”去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引用圣人经典。一股前所未有的、崇尚实证与逻辑的思辨之风,在稷下学宫悄然兴起。
当然,反对与攻讦从未停止。许多老学究痛心疾首,称江山长是“乱道之贼”,他的格物学是“动摇学宫根基的洪水猛兽”。然而,江修远从不与他们辩论,他只是用一个又一个无法辩驳的实验事实,让所谓的“天道威严”在客观规律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在这股思想浪潮中,有两道身影总是形影不离。
一个是出落得愈发亭亭玉立的江一一,岁月没有在她脸上留下丝毫痕迹,她的眼神却比三十年前更加深邃、沉静。另一个,则是当年的清瘦少年,如今已是不惑之年、蓄着短须的子墨。
子墨无疑是江修远最出色的学生。他拥有着儒修的浩然正气与文采风流,又兼具了格物学的理性与逻辑。他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写下的文章既有文采,又富含哲理,常常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圣人经典,名声早已传遍整个学宫。他成为了“新学”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
而江一一,则成了子墨唯一的知己。
他们一起在格物堂听课,课后,便会去学宫的“论道台”进行辩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