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三四一章 太子近臣 (2 / 7)

作者:楞个哩嗝楞 最后更新:2025/7/27 17:11:37
        而且真说起来,哪怕是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粮食的总产量也足够保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不会饿死,吃不饱但总也能吃上饭,吃上几口就饿不死。是大户的囤积,是各个环节的盘剥,是赈灾的不利,是调配的不合理,导致的总有人饿死。

        相对来说,从海外进口粮食不是一个赚钱的好选择,大户之家不缺粮食,甚至都多到发霉。所以众多的大户之家,更倾向的是弄其他的各种东西,如香料、海产、矿产以及地方特产等等。他们不会浪费船上宝贵的空间,来装更多的粮食,只要足够船员的消耗就是了。

        老王家的大船队,却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从海外拉粮食回来,甚至还帮助南越那边改良稻种,让他们有更多的产出。

        如此海量的粮食拉回来,再加上他本身在大隋境内收购的粮食,已经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别的地方不说,至少在南方,他已经几乎统一了南方的粮食市场。以他的收购价、销售价为基准,大家都跟着他的步调走。

        好处就是他维持了南方的粮价,不会因为丰收而贱卖,也不会因为减产而提高价格,导致百姓们买不起粮食。

        维持在一个种地的百姓有的赚,不做农事的百姓也不会花太多的钱去买粮食。

        当然这是他请示了杨广之后才做的,他又给杨广讲了粮食与经济,于是杨广就让他实行了,同时杨广也给杨坚讲课。

        这一次杨勇被废,杨广上位,可以说完全就是众望所归。王言给杨广弄回来的功劳太多了,文治武功样样齐全。

        草原大胜,建立出海的水军,扬州治理的也相当不错,一派繁荣气象,整个江南老老实实,大家一团和气。

        对比起来,杨勇就显的很废了。这一次又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早看他不顺眼的亲爹妈,顺势也就达成了统一,直接给他撸下去,让更懂事儿,更有能为,更孝顺的杨老二上了位。

        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毕竟如果不让杨广上位,那么等到杨勇上去以后,必然不会让杨广好过,杨广显然也不会引颈就戮,最终就是两人自相残杀,败坏大隋国运,得不偿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