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痛心疾首,字里行间都透着关爱与忧心。她们担心这些孩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知他们是谁的女儿,谁的儿子。哪个父母哭瞎了眼睛,哪个兄弟从此陷入漫长的痛苦与思念。
有识之士开始号召捐助,更体面的,则公开表示,他那天正巧赴约,遇上了几个捉住自己裤脚不放的男孩——他打算收养他们,教这些不懂事的、受了苦难的小混蛋学着成为绅士。
‘这是个好的表率!’
很快。
收养人越来越多。
无论深肤或浅肤,上流圈子——或自认为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们纷纷出言响应。
一时间,西伦敦竟挂起了一阵‘收养’风。
‘哦,你收养了个黑色的?我的是浅棕色…我给他起名叫劳瑞恩。’
‘是呀,你瞧他那头卷发,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我和我丈夫打算给他请个老师——你不知道,昨天我花了半个小时教他怎么喝茶,用不同的餐具享受牛排和鹅肝…太累了。’
‘是得找个老师。’
‘我还打算再养个偏黑些的,听说力气都很大…我丈夫非要给劳瑞恩额外聘请摔跤和拳击老师——我打算把这个计划延后,等我的黑色小先生到了再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