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包上皮,然后打上金属把手。在非射击状态和装填间隙盖住炮口,防止雨水直接灌入,射击时快速取下。
但是对于点火的火绳问题,还是最大的难点。
原始的导火索或火绳在雨中或是在潮湿的环境下,极易熄灭。然后有人提出可以在火炮的火门,也就是点火孔上方设计一个可开合的小型金属防护罩。点火时用手或工具快速打开,点着后立刻盖上,保护火苗和火门区域不被雨水直接浇淋。
这玩意依旧容易进水,然后又有工匠建议,将防护罩的形状设计成小亭子状或倾斜的挡板,减少进水可能性。
后来有工匠建议在火门处设计一个小凹槽或可拆卸的铜盒,里面预先放置一层经防水处理的、极易点燃的引火药。当受保护的火绳或火种点燃这个引火药时,能可靠地引燃炮膛内的主装药,即使主装药表面略受潮。
可是这引火药的制作么……
斐潜当然知道火炮火枪最后走上了燧发的科技线,汉代确实也有利用燧石取火的技术。但是如何有效的确保击打燧石产生足量的火花,然后又绕回到了有效的引火药上……
而且火炮上加装这样的机构,如何如何确保有效重复的使用不出问题,这需要精密的金属加工和机械设计能力,对汉代是极大挑战。手搓一两台问题不大,比如汉代也有精密到了后世都惊叹的指南车打更车记里车等等,但是要大规模生产么,还是麻烦。
通过这些措施,如今黄氏工匠已经显著提高了火炮在小雨、薄雾、中等湿度环境下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哑火率也大大降低,但是面对持续性强暴雨,效果仍然有限,尤其是点火系统。
还有额外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更费钱了
斐潜:︿( ̄︶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