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的不同,手法的灵活,就使得黄忠可以用较少的人数,来完成预定的目标!
山东的那种靠着人数乌泱泱往上冲,然后因为接战面的限制,导致在大多数时候一核有难,七核围观的模式,确实也应该进行一定的优化了。
关中讲武堂的学习资料当中,有一句话被经常提及,水无定势,兵无常形。
能记录在案的讲武堂战例当中,几乎所有的将领在将自己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记录下来的时候,都会强调这是他在当时当地的考量,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地域……
而对于山东之地的很多人,不管是真懂得兵法的,还是装懂的,都是似乎想要总结再总结,提炼再提炼,然后搞出一个符合所有情况,所有战争,所有敌人的通用武略,然后画出一个什么阵图,就可以对抗千万敌军。
一切,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黄忠最需要的,不是和曹军正面搏杀,而是破坏掉那些陷阱,让曹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黄忠也不要让校刀手或是弓箭手要杀多少的曹军兵卒,一定有什么方向性的,绩效类的指标。
在这样的目标下,黄忠只需要让校刀手逼近曹军阵列五十步左右,刚好就是在曹军弓箭杀伤力下降一个档次的末端,来吸引住曹军弓箭手的火力。
如果靠的太近,弓箭在十步,甚至是在二十步内,威力都是极大的,搭配上破甲箭,完全是有可能被射穿盔甲的,但是在五十步么……
而后续跟进的黄忠一方的弓箭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了机会直接逼近对方,给予对方弓箭手直接的打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