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89章答案,自发和自动 (5 / 11)

作者:马月猴年 最后更新:2025/7/23 2:08:04
        呃,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当时六国采取的策略其实和秦国不同的,同时六国也是很鄙视秦国的,认为秦国的法律是恶政,暴政等等,是批判的,可偏偏六国最后输了。

        说起来并不是六国的文明程度,律法制度,士兵武勇等等弱于秦国,而是六国各自私心,不能联合,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而已,而秦国的律法显然在大一统之后也不能跟上局势的变化,适应民众的需要,也很快出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已经知晓的前车之鉴。

        可问题在于华夏之后的封建统治者,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只是觉得愚民政策更简单,也就一直都在用。这些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虽然说他们也知道秦朝商鞅的驭民五术有问题,可这样的方法成本最低,民众也更好管控。而且在小农经济之下,并不需要更多的有智慧的民众,也不需要开拓发展什么社会生产力,只需要更多的农田,或是引进些番薯就可以维持百姓不饿死,所以根本不需要开启民智,只需要让一小部分人来带领其余大部分人就足够了,保证这一小部分人富裕就好了,最基层百姓只是工具而已,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华夏的封建王朝在很长的时间段内,都希望普通的百姓是愚昧的,希望民众的思想永远都是停留在很无知的状态下,只需要安心种田耕地付出劳动力就可以了,以庞大的无知的百姓来供养少部分的官僚和贵族阶层。

        这种供给制度,延续了千年。

        斐潜想要让汉民族走出去,光靠这小部分的官僚和贵族阶层可能么?

        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些官僚和贵族,即便是走出去了,也很快就会变成类似于藩国类型,只是想要横征暴敛,将黑锅甩给大汉,或是觊觎更高的位置,谋划着叛变。

        所以,需要更多的民众,更多开始知道各种律法,明白各种道理的普通民众。

        川蜀恰巧便是这么一个地方,成都左近的汉民居多,而越往偏远便是其他少数民族越多,类似于一个小型的华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