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斐潜就不一样了。
斐潜在入川的时候,不仅是有斐潜自己的人,还有之前刘焉刘璋甚至是刘备的人,这些外来人成为了组建川蜀政治架构的主要领导者,而益州本土的士族大多数是为辅佐之职。
到一个新的地方,在有自己人可以用的情况下,自然是先用自己能够信得过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展开各项事务的工作,这一点不管是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只不过人的情感永远无法互通,尤其是对于已经习惯了举荐制度的川蜀本土士族,他们不仅是举贤全是举亲,导致各个地方的官职几乎都被当地豪强士族给垄断了,而且还相互联姻,盘根错节的形成了庞大的地区性的政治结构图,吃了上面吃下面。
新的主子来了,直接就夺走本土士族手里的官职,这样自然就极大的剥夺了本土士族的原有利益,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习惯了好日子的既得利益者,能心甘情愿放下原本嘴边的肥肉么?
显然,这种敢舍得,能放下的人,并不算多。
现如今,虽说有广汉李氏,、绵阳秦氏、成都任氏、西充谯氏等足为覆车之鉴,徐庶坐在成都大堂之中,缓缓的说道,然亦有广汉王氏、德阳古氏、阆中周氏、梓潼杜氏、临江杨氏等人,或不愿出仕,或仅愿任当地官职……
徐庶并没有说断绝川蜀本土士族的道路,但是有两条是必须要遵守的,一则就是走科举应试,另外一条就是主官不能是当地人任职。
一些川蜀本土的士族,比如犍为张氏,阆中狐氏,郫县何氏、郪县王氏等等,遵从徐庶的这两条限制,也就获取了一定的职位,而另外的一些本土士族,也就是徐庶方才重点提及的那些,要么就是不愿意参加科举,顶着原本的名士名头不放手,要么就是只愿意在当地担任官职,一步都不想走出去。
也可以说是这些人纯粹的守旧,但是同样的也展示出了一些不合作的意味。
非暴力不合作,也并非是阿三的专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