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官员只要到了关西,尤其是到了凉州,马上就普遍性的制度性的腐败崩塌。因为关西地区的底层状况基本上没有办法上达天听,三公九卿级别的大汉中央朝堂的高官基本上都是山东人,亦或是死活都要包装成为山东人的人,在门生故吏的制度之下,派到凉州的山东官员们根本不必担心被行政追责。
甚至某种意义上,他们甚至有着主观意愿去逼反羌族。
因为战争打起来时,来钱的速度更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著名的凉州三明中的第一个明就上场了。
这是第一次的凉州人试图进行阶级提升的尝试……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豪族。
马贤遇难后,安定郡守任皇甫规为功曹,皇甫规率甲士八百击退来犯羌敌,打出名堂后,皇甫规给朝廷上了奏折,捅出了真相,表示朝廷平羌乱动辄百亿的军费拨款大部分被军官和恶吏贪污克扣了。小胜就虚张首级报功,战败就隐匿不报,底层的兵卒不仅军饷都发不下来,甚至连饱饭都吃不上。并且还表示凉州各郡叛乱的根本原因,是山东官吏经常骚扰虐待安分守己的羌人,天天薅人家羊毛,给羊薅急眼了最终招致大祸。
结果呢?这篇大实话被关东高官们集体否认了。
少数服从多数,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发现的问题,他一个皇甫规怎么就发现了?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桓帝接连下诏责皇甫规。
皇甫规因此不得不致仕,凉州人的第一次阶级跃迁,失败了。他说实话,做实事,发现他不能改变阶级。
山东士族根本不在乎凉州如何,对羌人的死活一如既往的习惯性忽视,因为他们知道,最终擦屁股承担汉羌矛盾的基本上还是凉州本土豪族。羌人最终闹暴动的时候,仇恨的,受害的,都是凉州本地的汉人,而不会跑到千里之外的去杀山东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