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斐潜的变种征募制度不同的是,曹操推行了士家制。这种兵制,在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成为了主要模式,而后世所谓士兵之称,便是由此而来。
简答来说,就是给个名头。
毕竟在大汉当下,士这个称号,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曹操就表面上写作士,实际上底下是奴,士兵们以士籍的名义纳入管理,在士籍中的人口只能成为军事人口,无法转业从事其他职业,并且在籍内的所有人口,都服从于军事的需要,从事作战、耕作等一系列任务。
这些兵制,并没有完全统一,因此不管是关中,还是山东或是江东,其实都是多种兵制并行。
张济此处当然也是如此。有早期的认主的部曲,有后来招募的私兵,还有中央补充轮岗的职业招募兵,以及地方上征调的普通兵……
因此最开始的时候,张济大大咧咧的说都是心腹,其实么,不全部是,或者应该说不完全都是。尤其是斐潜在长安的讲武堂设立,每年都会培训大量的中低层军卒之后,将领身边的护卫,就不完全是自行招揽的了。
这一点,很重要。
对于兵卒来说,将主这个概念,开始转移了,毕竟之前兵卒是依附于将领,从生至死,但是现在,兵卒多了一个选择,在战役之后,积累了一定的战功,就可以选择退役成为地方巡检,或是回家务农,亦或是到讲武堂进修。
进修出来的军校生,也会分配到不同的地方。
在这样不断地替换过程当中,斐潜麾下的将领部曲私兵,自然而然的就不是那么纯粹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