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之人,往往都招人嫌。
可偏偏董遇直言了,两个尚书台都没嫌,这其中奥妙……
刘晔身处于许县,对于关中政治圈子距离比较远,但是对于许县的尚书台,或是曹操的丞相府的想法,大概还是能猜出一二三来的。
大多数时候,一些政治上的举措,背后都是利益的交换。
董遇此人,刘晔也是略有耳闻,也仅仅是略有耳闻。
这一次关中派出了使者,说是要向天子贺喜,并且缴纳随贡,表面文章做得很是到位,并且随同使团,也带来了不少信件。在这些信件之中,大部分的都是寄回家的,而给天子刘协的,也就只有董遇一个人的风闻录。
之前刘协封的关中巡风使,虽说不多,但是至少也有二三十人了罢!
光看表面事项,往往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而且似乎表面上看起来,这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董遇的风闻录,确实写的很好。
董遇的风闻录,不像是其他人的奏章,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仿佛是表示皇帝若是不按照奏章上面的来做,就是不配当皇帝,就是愧对列祖列宗一般,恰恰相反,董遇风闻录之中没有一句话是表示要怎么做的,亦或是怎么做比较好的,但是在每个人看完了之后,都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哦,原来是差距在这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